豆瓣9.3,这样国产纪录片,必然感动无数中国人…
有这样一个故事:在100多年前,皇帝和大臣把国家搞得一团糟,他们挑了120个聪明的幼童,远渡重洋,离家万里,去寻找拯救这个腐败王朝的秘方…
这部纪录片,讲述的就是这120个孩子的故事:《幼童》
1872年,大清同治11年。
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30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已经过去了十多年…距离中日甲午海战爆发,还有20多年…
这一年,清廷派遣120名男孩,远渡重洋,奔赴美国。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国,将王朝的命运,赌在了一群孩子身上...
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,平均年龄只有12岁,却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…
有网友评论道:跟这批100多年前的留学生相比,我TM出国就是浪费爸妈的银子!
事实上,当时没有多少父母愿意把儿子送往大洋彼岸,甚至,还有这样的传言:那个名叫米利坚的地方,到处都是野蛮人,茹毛饮血,不知礼义廉耻…
因此,报名的大多是普通人家子弟,对此,清廷提出了这样的遴选要求:年纪不超过16岁(平均年龄12岁),出身清白,聪颖敏捷,相貌英俊。
总之,既不能丢我泱泱大国的脸面,还能够学有所成,回国后要扶大清之将倾…
公元1872年8月11日,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启程。
孩子的父母与清廷签署的合同里有这样一段:如有天灾疾病不测等事,各安天命。
多年后,留美幼童李恩富在自传中写道:和母亲分别时,我没有拥抱她,没有亲吻她,因为那样做是没有中国体统的。我只是四次下跪磕头,她试图保持很高兴的样子,但我能看见,她的眼里满是泪水…
公元1872年9月12日,中国留美幼童抵达美国旧金山。
这群身穿蓝绉夹衫,酱色绉长褂,缎靴,锦帽的孩子,一踏上米利坚的土地,立即引来大量不明真相的美国群众围观…
第二天,《纽约时报》报道:昨天到达旧金山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,他们都是优秀的淑女和绅士…
显然,这群背后拖着长长辫子的中国孩子,让美国人搞不清楚他们的性别…
这群中国孩子,同样搞不清这个国家的状况:高楼大厦、煤气、自来水、升降梯…
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是蒸汽火车。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,6年之后,他们中间有一个聪颖的男孩将进入耶鲁大学工程学院。32年之后,这个男孩将在中国主持修建闻名遐迩的京张铁路…
这个男孩的名字,将在中国家喻户晓,名留青史,他就是:詹天佑。
抵达美国后,孩子们在旧金山乘坐蒸汽火车,横穿美洲大陆,到达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。
他们被三两人一组,安置到美国东北部十几户美国家庭里,与普通的美国人同吃同住,以便尽快适应异国他乡的文化习俗…
据收养他们的美国家庭回忆:每个孩子,都留着几乎拖到地板的长辫,脚上穿着白色厚底布鞋,身上穿着丝质长袍,难以分辨出他们的年龄和性别。他们如此瘦小,就像是森林中无助的小动物…
时光荏苒,这群中国孩子在美国渐渐长大,他们聪明、专注、喜欢户外运动。与同龄的白人孩子相比,他们毫不逊色,甚至更加优秀…
每三个月,孩子们会返回清政府在美国设立的“留学事务局”接受中文教育,学习内容包括:诗、书、礼、易、春秋、孝经…
清廷官员向他们宣讲“圣谕广训”,这是皇帝教导百姓做顺民的规章,朝廷绝不愿意这群孩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,滋生自由思想,变得难以控制。
此时,清廷并不知道,历史给这群孩子最佳的机遇。当时的世界,正在掀起一场工业革命的风暴,而当时的美国,正是这场风暴的中心…
这群中国幼童,恰好,被送到了历史变革的中心地带,他们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长大,他们很有可能掌握全世界最顶尖的知识技术,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,带来一线生机…
据不完全统计,到1880年,有超过50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,22名进入耶鲁大学,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,1人进入哈佛大学,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…
甚至,还有一位名叫潘铭钟的孩子,以15岁的年纪,考入瑞萨莱尔学院,被称为:天才少年。
遗憾的是,入校一年后,潘铭钟因病去世,在哈特福德公墓里,至今保留着他的墓碑...100多年过去了,没有家人前来凭吊,他的尸骨,永远留在了大洋彼岸。
但是,随着留美幼童渐渐长大,他们融入美国社会,适应西方生活,以及脑子里出现的自由民主思潮…都让清廷忧心忡忡。
有官员训斥道:出洋本意,是令尔等学外国功夫,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…
有网友评论道:做一辈子笼中之鸟,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,反正都习惯了。但是,留美幼童们不一样,他们曾经飞上天空,那就再也不愿回到笼子里了。
终于,有两个孩子犯下了大错:剪辫子,入基督教。
更要命的是,在清廷准备押解两个孩子回国的路上,这两个倔强的17岁少年,跳下了火车,留在了美国…
公元1881年6月9日,光绪皇帝下旨:撤回全部留美幼童…
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波特先生,在给清廷的公开信中写道: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,人人善用时间,研究学术,各门学科成绩优秀,虽然年少,却谨言慎行,作风沉稳,不愧是来自大国的国民,足以为贵国增光。美国少数无知之人,对中国人颇有偏见,也因为这些孩子而逐渐消失…目前,正是孩子们最紧要的学习关头,即将开花结果,此时撤回无异于尽弃前功…
但圣旨已下,无力回天。
此时,距第一批幼童跨过大洋已经过去了9年,在这9年里,有人被提前召回,有人客死他乡,有人拒不归国,最终,有94名留美幼童被召回国。
孩子们恋恋不舍,收养这些孩子的美国家庭也伤心不已,有位美国太太给留学生中国的母亲写了一封信:您的儿子在美国期间,和我们全家生活在一起,他非常优秀,无论是成绩还是人品,您肯定会以他为荣…如果此生无缘再见,我和我的家人,将一直为他祝福…
留美幼童回到中国,迎接他们的并非鲜花和掌声,而是各种质疑和讽刺…
上海《申报》说他们:性情则多乖戾,禀赋则多鲁钝…有与谈及国家大事及一切艰巨之任,皆昏昏思睡…
言下之意就是:性格古怪,智商低下,一群垃圾!
但是,事实上,这94名留美幼童,他们活跃在铁路、电报、矿业、海军、外交、政治领域…
在他们之中,有人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;有人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的铁路;有人成为了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;有人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外交官;还有人促成了清帝退位…
他们历经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,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。
纪录片《幼童》于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,至今已经过去了14年。在豆瓣上,虽然只有2016人发表了评论,得分却高达9.3分…
有网友评论道:泱泱大国,居然让120名小小幼童,扛起了整个民族的希望,他们的故事,美丽而忧伤。
半个世纪之后,十几位留美幼童重聚上海,他们已是年过六十的老人…
这一年,恰好是1919年,“五四运动”爆发,作为中国第一批走进世界的人,他们已经被新青年遗忘,他们满口地道的英文,保留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,在一个革命了的社会,他们不但被人看成是前清遗老,还有洋奴之嫌,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,他们谢幕的时间,到了。
时至今日,146年过去了。
这120个孩子,早已远去,只留下了这个故事,这是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,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,他们是荒原中的第一个探路人,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,他们欢乐,哭泣,成功,失败,被遗忘,又被重新发现。
回复 幼童 获取观看链接